再访枫桥一升一降彰显枫桥人创新智慧本报记者 徐晓 通讯员 陈善平 戚伟勇
编者按: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近年来,我省各地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给“枫桥经验”赋予时代特色、注入新的内涵。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专栏,介绍各地的经验做法和纪念活动的情况。 初冬时节走进枫桥,随处都能感受到枫桥镇的新面貌:街道更加整洁,楼房更大了,市场也更加繁荣。枫桥的工业经济以纺织服装业为主,拥有各类企业7400多家,2007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3亿元,人均收入达11995元,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工业新镇。 在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会带来各种类型的矛盾纠纷,而在这个闻名全国的“枫桥经验”的诞生地,这一“定律”却失效了。 多次到过枫桥,此次再访枫桥,记者要探究这“失效”的秘密。诸暨市政法委副书记金利顺告诉记者,枫桥镇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矛盾纠纷却逐年下降——近四年下降数为2.9%、2.1%、1.7%、1.3%。这一升一降,折射的是社会进步的生动数据,凝聚的是枫桥人的创新智慧,依靠的是当地通过不断摸索提炼的“三字经验”,体现的是当地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全”—— 整合网络资源,拓宽信息渠道 四川“5·12”地震发生后不久,地处枫桥的立勤纺织有限公司的综治联络员就发现,公司里许多绵阳籍职工思乡心切,情绪不安,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响。公司立即出台了多项温情措施:热情接纳绵阳籍职工在灾区的亲友,协助他们解决生活、食宿、孩子就学等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专家曾断言:谁掌握信息,谁就更早掌握财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也是同样道理。为此,枫桥镇党委、政府将维稳网络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基固本工作,不断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及早掌握信息,赢得解决问题主动权,以网络全覆盖来提高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从2006年开始,枫桥在完善三级综治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把综治组织的网络延伸到民营企业,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措施、有实效的“六有”要求,先后在全镇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职工人数1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起综治工作站,由企业法定代表人任站长,中层干部和外来民工代表为成员,承担企业内部的治安管理、安全生产、劳动权益保障、职工纠纷调处和法律法规宣传等职责;职工人数100人以下的企业则设立综治联络员,负责企业及职工生产、生活中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处置、收集、上报工作。到目前为止,全镇企业综治规范化建成率达95%;5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279起矛盾在第一时间得到自行调处;90%以上的职工纠纷在企业内部得到及时解决。 今年三月村级组织换届后,枫桥镇以枫源村为试点,探索村级综治工作网格化模式,将综治网络触角向最基层延伸。该镇按地域将枫源村580户分成36个网格,由8个村干部联系所在网格区的村民代表,36名村民代表联系所在选区的农户,由他们负责网格内不稳定因素的摸排和化解,努力实现“家庭琐事不出门,邻里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靠大家,大事不出靠化解,和谐生活安千家”的综治工作目标。该村泰山自然村一村民在村级道路硬化工程中,擅自利用集体的混凝土浇筑自家庭院,引起一些村民强烈不满,由此引发冲突。联系该户的村民代表获悉后,立即出面予以制止教育,前后不到半小时,就平息了一场可能激化的纠纷。 枫桥镇财政每年拨出专款近百万元用于建设基础群防群治网络。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网络设置,全镇形成了一张多功能、全覆盖的综治大网,为及时掌握信息、及早介入矛盾纠纷调处、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快”—— 整合优势资源,完善调处机制 齐东村毛家自然村毛某、魏某两家系前后邻居,1999年,毛某在修建化粪池时与魏某父母发生口角,由此引起两家的冲突,结果造成毛某受伤、魏某被追究刑事责任。从此,邻居成了“冤家”,镇、村多次组织调解,可两家始终不能和解。2007年,为彻底化解这个矛盾,镇政府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由镇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国土、司法所等部门及相关社会人士全力协助,多方听取意见,通过“背靠背”、“面对面”的多次调解,终于使双方握手言和。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近年来,枫桥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实践化解新型矛盾的新方法,开辟矛盾纠纷调处“快车道”,以“落实快”来提高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并实行矛盾纠纷调处分级制,提高了对矛盾纠纷的调处控制能力。 枫桥镇在综治工作中心设立了综治、司法、调解、信访4个服务窗口,全天候接待群众,形成了多种机构一个场所办公、各类案件一个口子受理、各项工作一个目标统领的综治工作体系。在社区建立综治工作分中心,实行驻村指导分中心、警务室、司法室、调解室相结合的联动服务模式。该镇还创设了机关干部下社区、警务工作进社区、流动法庭到社区、调解工作在社区的新举措,使一些久拖不决的“皮球纠纷”和“钉子纠纷”得到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调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强”—— 增强整体素质,提升队伍实力 “只要基层综治干部放下脸皮、硬着头皮、跑破脚皮、磨破嘴皮,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纠纷。”这是枫源村村委会主任骆根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这“四皮”精神,正是枫桥镇广大综治干部和综治工作者奉献平安事业的真实生动写照。 枫桥镇的综治队伍由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组成:镇综治中心、综治分中心、司法所、镇村调委会、村治保会、村民代表组成综治专职队伍,全体镇机关干部、站办所干部、村干部组成义务综治队伍。目前,全镇共有归正人员帮教组85个,社区矫正工作小组85个,护村队、护厂队、护校队114支,义务消防队16支,纠纷信息员328名,法制宣传员189名,参与维稳工作的成员已达9600余人。 综治工作大量的是做人的工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综治工作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打铁须得自身硬”。多年来,枫桥镇坚持“一、二、四”教育培训制度,即每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举办两次集中培训、进行4次分片活动,不断提高综治干部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健全和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不断提高综治干部和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水平。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近些年来,枫桥镇连续被评为全国、全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镇司法所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司法所”称号并荣立集体一等功,还涌现出“浙江省优秀司法助理员”杨茂夫、“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杨光照等一批先进个人,并按照杨光照善于调解纠纷的特长为他“量身打造”了“老杨调解工作室”等。 45年前,毛泽东同志的批示让“枫桥经验”传遍了全国。45年后的今天,当年创造这一经验的人们,依然不断地为它注入更多的含义和新的生命力。 |